查看原文
其他

初到香江,这位资深名记这样抓“活鱼”

索有为 庖丁解news 2022-03-17




每日三问:

水深几许?

哪里有“鱼”?

咋抓“活鱼”?





香港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


熟悉,是因为和广东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在中新社广东分社工作的二十年时间里,不少新闻涉及香港,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张见悦多次提醒分社记者要着眼大湾区勤思考;2019年的那场修例风波期间,我又和同事唐贵江受总社调派逆行香港三个月,也算是难得的“深度游”。

▲深圳湾口岸


陌生,是因为在香港第四波疫情刚刚露头的时候,我又独自跨过深圳湾口岸,把好不容易摘掉的口罩重新戴好,在港岛的一角安顿下来,从买菜做饭到交通出行,从学开支票到交水费电费,一切都是陌生的。


这只是个开始,我不仅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体会香江烟火气,还要抓“活鱼”、烹“小鲜”,这才是我此行的意义因为,从这时开始,我是中新社驻港记者。


此时的香江,国安法已实施近半年,但由乱向治的香港在疫情阴影的笼罩下,国民身份认同和人心回归的路途依然曲折,蛰伏的反中乱港势力也不可小觑,这就构成了包括我在内的央媒记者必须认清和适应的大背景。



水深几许?哪里有“鱼”?怎样抓到“活鱼”?这是初来乍到的我,每日三问的必答题。


香港,历来是各路媒体厉兵秣马的酣战之地。“爱国者治港”、完善选举制度保障“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则是当下需要强势出击抢占的舆论高地。


有赖于多年跑全国两会的人脉积累,驾轻就熟地采访一些熟悉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达相关态度没有问题,但接下来要可持续、要更具针对性,就成为我抓“活鱼”的难点所在了。

和视频记者搭档采访是工作常态


跨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是我得以“织网”的第一步。在分社视频部同事李越、范思忆的帮助下,我“蹭访”了著名爱国实业家、在潮汕圈卓有声望的百岁老人陈伟南和船王赵从衍之孙赵式庆,发出稿件《专访香港实业家陈伟南父子:爱国爱港 薪火相传》《船王赵从衍之孙赵式庆:“爱国者治港”不容置疑 完善选举制度是大好事》,是系列访谈报道中仅有的两个香港工商界巨子的声音。

▲记者和陈伟南先生合影


就在采访陈伟南老人时,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总干事林梅得知我从广东过来时马上就说:“你们广东分社张见悦社长和我们很熟,他是我们广东潮青(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青年委员会)的主任。”“你们广东分社拍了一部《潮汕祠堂》专题片,片名就是我父亲题的。”陈伟南先生的儿子陈幼南补充道。这瞬间拉近的距离让我此后和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见悦社长也不时帮我对接一些香港青年社团和广东社团资源,给我的采访提供了不少线索和便利。而这些资源,正是他几年前就开始提出中新社大湾区工作室、祠堂文化工作室的构思和实践所沉淀下来的。

▲陈伟南先生接受采访后和记者挥手告别


记者接到一个采访任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有影响力的人物进行采访,的确是需要日常积累的多方人脉支撑的,这一点在我来港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次次得到印证: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获颁“时代楷模”,经历过水荒的香港市民最知道那捧东江水的甘甜,而这样的市民找谁最好?我第一时间想起了2019年和同事唐贵江一起在港采访过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霍震寰、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秘书长黄宏,考虑到年龄,他们应该对1962年的水荒有印象。


除霍震寰先生欣然接受采访外,黄宏先生还把他的好友、香港回归前被中央聘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事务顾问的施学概先生介绍给我接受专访,《通讯:东江倒流山低头 应知碧水为谁鸣》得以及时成稿,“应知碧水为谁鸣”则是施学概先生特意为礼赞东深供水工程赋诗中的一句。

▲施学概先生在手书诗作


今年2月底,香港警察学院教官接受解放军驻港部队中式步操训练的消息,经自媒体报道后引发各界关注,而主管香港五大纪律部队的保安局局长李家超,无疑是最佳采访人选。


成功约访过多次李家超的分社视频部李越第一时间想约访李家超挖掘背后的新闻。她和我三易采访提纲,得到李家超的认可,最终在香港国安法实施后迎来的第一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五大纪律部队齐走正步的当天一早,发出稿件《香港纪律部队步操变了!展“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特色》,获得良好传播效果。而李家超谈及的涉及香港安全的话题,在专访当天即发出消息《香港保安局长李家超:香港国安还存在两方面风险》。《专访李家超:内忧减小、外墙建立,我对香港安全更有信心》则在4月14日发出,可谓“一鱼多吃”。

香港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和记者交谈



当然,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仅有资源而缺乏善用,无疑会入宝山而空手还。

▲记者在香港警察学院训练场采访


仍以中式步操为例,4月15日当天,《特写:香港纪律部队迈起中式步操 彰显国家情怀》一稿,在香港警察学院的中式步操表演结束不到一小时就提交发出,领先于港媒和其他驻港央媒,而其中“五星红旗首上肩”的细节,更是其他任何一家媒体所没有捕捉到的,行进配乐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也鲜有人提及。


这些具象征意义的细节能够在稿件中呈现,除了自己此前对中式步操有所了解外,更得益于用早出晚归的一天时间蹲守彩排所掌握的流程,以及和香港警务处助理处长张静的聊天中所获得的信息。

 ▲五星红旗扛上肩

▲香港纪律部队举行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升旗礼


2021年是中共百年华诞,要用中新风格展现中共在香港的历史,角度选取至关重要。经过翻阅资料,我从香港唯一的一座镌刻着红五星的抗战烈士纪念碑入手,讲述香港沦陷时期唯一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故事,通稿发出后获得各方好评。


但有不少人对稿件结尾的一个细节表示怀疑,而这个细节正是感动了我、我也想感动受众的。结尾是这样的:一名装备齐整的摩托车骑手,向着纪念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绝尘而去……这个细节就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可惜我当时正帮视频部同事范思忆拿脚架和话筒,等我用手机拍摄的时候,骑手已经远去。

  清明节,民建联副主席陈勇和港九大队“小鬼通信员”林珍在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前致祭


我为香港有这样的年轻人感到欣慰,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这,也应该就是我们在香江“抓鱼”的意义……


作者 索有为

编辑 吴丹凤


推荐阅读:

在韩国当记者啥感觉?一文读懂“似近又远”的国度

职业经理人出身的我,如何转行成为“斜杠记者”?

地方新闻怎样“卡C位”?

如何用400字写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西藏当记者是什么体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